查看原文
其他

项目式学习(PBL)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他的教育实践,让儿子的团队获得了2017环球自然日的全球一等奖!

饭饭 致儿时
2024-09-04

 ▲ 教育那些事,我们问老师



《老师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好!这是我们的新栏目《老师好》。

这里你可以认识很多高知又有趣的爸妈。他们很酷,术业牛逼,教育视野宽阔并努力践行。

这里你可以探讨同一件事,如何让学习更有趣,让知识内化成孩子一生的能力。

我们记录对话,你来找路。

这是  糖果山  邀请的 第 2 位 老师



刘一

红层自然创始人

资深户外旅行者

坚持2年与杭州某民办中学合作校内攀岩课程

家有小儿四年级


01

儿子第一次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去研究一个主题,

还获了奖,看看他是如何引导的?



你们家儿子获奖的那个研究课题“植物界的开路先锋——苔藓”,是怎么开始的?


刘:环球自然日每年都有不一样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通过大小、尺寸、规模来认识真实的自然。

刚开始选题不是苔藓,因为儿子去上过我们一月一座山南高峰的课,第一次做的主题是关于洞穴生态和岩石的。后来是因为他们去听了一个关于苔藓的讲座,里面提到了苔藓虽然只有小小的身躯,但蕴含了巨大的能量,大家都觉得苔藓更符合我们要研究的主题,确定下来就开始干了。

▲  两个孩子在西湖边的宝石山做实地调查,分别在山脚、山腰和山顶对苔藓下的土壤和没有苔藓生长的土壤进行酸碱度测试。

▲  用了6个月的时间,两个孩子完成了从选题、查资料、实地调查、整理分析、拜访专家、制作展板的全过程。而这正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制学习的方式(PBL)。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你扮演了什么角色?


刘:我是一个引导员和提问者,对于两个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去研究一个主题。

作为家长,首先我的目标要很明确,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不是为了拿名次去的。

我希望这两个孩子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能建立起一个科学思辨的逻辑思维的框架,能掌握一些该如何进行一个项目式学习的具体方式和流程。


孩子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超出了预期?


刘:很多时候他们的专注和热情,以及对某个点的理解和行动力都会超出自己的预期

比如在研究苔藓吸水性的这个环节,当我还在考虑如何引导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试验数据的时候,刚说了没两句,儿子就满不在乎的说那设计一个复式统计表不就完了吗?当时我有些吃惊,问他你怎么知道复式统计表?原来他们在数学课里刚刚学了这个内容,于是一个完全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记录、自己计算平均值的记录试验数据的表格就轻松出炉了。

▲  两个孩子把数学课上复式统计表应用于实验数据的记录


02

一个有着科学思辨思维的孩子,

是如何在家里养成的?



我家儿子偶尔也会有实践课题,但只停留在网络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比之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优化?


刘:首先从思路上我们需要明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虽然一个项目的学习过程是最重要的,但必须要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一定是成功的,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个结果一定是孩子通过建构、实践、总结这些过程而得出的。

资料的搜集整理往往停留在引入和建构的环节,如果没有真正的实践和总结,并不能升华为一个学习的成果。

这可能是我们在设计这个课程开始就应该考虑的问题。


有没有可能对PBL过程进行框架设置,让孩子们有章可循?


刘:事实上我认为这个框架设置是很重要的,并且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孩子的反馈和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整个项目的进程和内容。

比如我们在第一轮(苔藓)研究出了一个初步的成果以后,去拜访了农林大学的季梦成教授,他给了我们一些非常实用和专业的指导性意见,我们根据他的意见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果然接下去的研究内容就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效率。


PBL是一个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做家长的,日常如何在家里去推进这事?以及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刘:PBL的实践其实很简单,生活中其实都是可以研究的主题。

我们前两个礼拜去新安江捕鱼,在捕鱼前我们调查了关于新安江的鱼类资源,把图片和文字介绍打印下来做成思维导图。去捕鱼的那天虽然只捕到了扁鱼和麦穗鱼这两种,但我们现场捕捞,现场对比细节,做记录。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PBL课程。

说到评估,其实我们很难用某一次课程来证明你的教育是有效的,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思维贯穿到整个家庭教育当中,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自然能发现孩子的变化。

▲  隔了好几天,和儿子还会聊起那天捕鱼的场景,儿子也还记得麦穗鱼是什么样的,扁鱼是什么样的,各有什么特征,这就是项目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03

想让孩子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小小科学家,

有什么可体验的途径么?



我仔细看过你们的苔藓研究课,已经结合了PBL这种学习模式,目前操作下来,孩子们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刘:通过后期的反馈调查,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孩子们这几方面的变化。

1、对苔藓的认知提升了。最后一节课他们每人都带了一个小伙伴,带着他们的小伙伴去寻找苔藓并且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解给他们听,俨然像一个小专家。

2、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提升了。明白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

3、学习到了一些研究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用显微镜观察,如何采集标本,如何记录,如何总结。

04

爸爸的缺失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

在带孩子这事上,有没有可以分享的?



你看你是一个有强大户外基因的家长,这个经验怎么转化成对孩子成长的帮助?


刘:我们一直提倡以自然为师,自然教育也是一种场景教育,我们让孩子感受真实的风雨雷电,感受在这个场景下发生的一切,经历困难、压力,享受成功或者品味失败。这不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吗?

因为孩子迟早是要离开父母,走上这个真实的社会的。我希望能经常给孩子这个自然而真实的场景,会让他们变得坚强,变得有担当,不惧风雨,茁壮成长。


户外这块,有没有亲子一定要做的几件事?


刘:一起在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走一段路,一起露营,一起登一座山,一起夜爬……太多了,我觉得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跟孩子一起走到户外,去跟自然接触。



前段时间我们聆听了一场教育创新大会,全球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教育的深度广度被大大延展,这种环境下,你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是怎么规划的?


刘:我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规划,最希望他能养成的品质是懂得坚持,不放弃。我希望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也就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意志。


你在带孩子这事上有没有可以分享的?


刘:我认为特别在幼年阶段,爸爸的地位非常重要,爸爸毫无疑问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和偶像,一起锻炼,一起流汗,一起看书,一起学习,只要有时间我会带他去图书馆做作业,我看书查资料,他在旁边做作业,平时要做1个小时的卷子在那种环境下40分钟就能做完。

习惯需要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写在最后——


一起露营

一起夜爬

一起登一座山

一起在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走一段路

这个感觉挺起来就超级让人兴奋~~


跟刘老师对话,他以自己的实践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项目式学习的魅力和方法

一种习惯的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都需要行动和时间

让我们尝试跟孩子一起

把日常的实践课题或家庭出游都转化成一个个小的项目学习

去收获孩子每天的进步


本文图片都是刘老师的分享,非常感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致儿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